淘宝网志愿军震撼及志愿军战事珍闻全记录与引用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志愿军震撼,以及志愿军战事珍闻全记录与引用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长津湖之水门桥》剧情有多震撼?志愿军炸桥到底有多惨烈?

去年暑期,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打造的影片《长津湖》票房大卖70亿,全国观众无不被影片中所展示出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感动。与此同时,影片中七连战士的命运也在时刻牵动着每一位国人的心。

七连再次出征,命运将如何?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气足以把人冻成冰雕,在更加极端的作战环境下,七连战士将展现出怎样的英勇?已经集体负伤的七连战士与装备精良的美军继续对战,炸毁钢铁筑成的水门桥,他们将如何完成这艰巨的任务?所有的一切,都将在《长津湖之水门桥》中得以呈现。成吨的炸药爆破,战争场面更加火爆,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水门桥之战的残酷!大年初一,《长津湖》的经典续作——《长津湖之水门桥》将重磅上映。

《长津湖之水门桥》的定档图上七连战士们身姿挺拔、眼神坚定,向着祖国的一方敬礼,他们,又即将投入新的水门桥战役中。战士们三次攻打水门桥,战场一次比一次惨烈,泪点一次比一次多。长津湖演绎中最震撼的特效以及超七万人的超大规模对打戏,都将会在水门桥战役中一一呈现。

1.《长津湖之水门桥》真实作战背景。

水门桥不是一座桥,是古土里以南6公里左右的一座电站水坝,是战斗中美军机械化部队撤退的必经之路。水门桥之战是长津湖战役中抵挡美军撤退的连级战斗,如果能阻止美军从水门桥上撤退,美军陆军一师将会被全歼在此。

长津湖战役打响的第三天,我志愿军就意识到了美军陆军一师有逃跑的迹象。1950年12月1日,我志愿军58师172团2营爆破组赶赴水门桥作战,将水门桥桥面炸毁,但当时美军的武装实力与工业实力早已能甩我国一大截,在我军伤亡众多将桥面炸毁后,陆军一师仅用不到40小时就已经将整个桥面完全修复。12月4日,爆破组再次将桥面以及梁箱一同炸毁,这次,有钢材的美军第73工兵营很快就又架起了桥梁。12月6日夜,志愿军80师240团3营七连连长姜庆云带领一个排的战士再次赴战水门桥,激战过后,志愿军战士以伤亡十人的代价,将水门桥的桥面以及桥墩炸毁,这是志愿军对水门桥实施的第三次轰炸,这次,水门桥上炸开的豁口宽达8.8米。

第三次炸毁水门桥后,美军在日本定制了8套M2桥梁组件。12月8日,美军C-119运输机将这8套组件投放至黄草岭,计划开始动用重兵部队修复桥梁。这八套组件中,其中一套组件落在了志愿军阵地上,一套在投放过程中被摔坏。美军用6套组件重新架起了水门桥。

电影中美军渡过水门桥看到的冰雕,就是我志愿军180团2连、240团5连。这两个连的战士,在战斗中因气温骤降永远留在了自己的战斗阵地上。

今天,我们把这场英勇之战制成影片,在万家团圆时全国放映,正是对牺牲战士的深刻缅怀,也在不断提醒着世人,今日的万家灯火是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因此,这部包含着血与泪的影片,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去看看。

2.《长津湖之水门桥》延续以往的超强阵容。

《长津湖之水门桥》由拍过《霸王别姬》的陈凯歌导演、武打戏鬼才徐克导演、超燃劲爆军事题材导演林超贤三位导演联合打造。再看主演阵容,哪一个不是个顶个的实力派,为展示现场打斗激烈,吴京被勒到脸红脖子粗,被勒到青筋暴起;为追求真实,易烊千玺摔断腿依旧坚持拍摄;李晨被炸片误伤眼睛要求重新拍摄,只为达到理想效果。吴京、李晨、易烊千玺、段奕宏、张涵予、朱亚文等倾情出演,这配置就是春节档该看的大片!

3.《长津湖之水门桥》视觉呈现更具冲击力。

为追求零下三四十度的暴风雪天气,在已经极度严寒的情况下开大风雪制造机器强化感受;为追求战争特效装的还原,剧组每天保证妆发时间最少三小时;为追求真实战争效果,直接让火焰在身体上燃烧;70岁的导演徐克在雪地里跪着爬行,只为给演员们找到最佳的拍摄角度……还是熟悉的残酷战场,但战斗的环境比以往更寒冷,战争场面比以往更加火爆,看片体验全面升级,如虎添翼!

4.《长津湖之水门桥》剧情愈发跌宕震撼。

长津湖战役中,我志愿军共三次炸毁水门桥。在没有任何重火力的掩护下,低于零下20摄氏度的恶劣风雪中,数千名志愿军踩着厚厚的积雪,挪动着已然冻僵的身躯。反穿棉袄、身负炸药,用血肉之躯把大桥连同基座全部炸毁。在我们用小米加步枪,用战士的血肉之躯抗战的时候,美军则用飞机、坦克、大炮轮番轰炸,成百上千吨的炮弹在我军狙击阵地上炸响,1950年12月1日4日,我军两次炸毁水门桥,付出了巨大牺牲。这短暂的胜利,一幕幕、一帧帧都让人揪心不已……

1950年12月6日,我军再次下达了炸桥任务。在零下35度的极寒天气下,七连的战士拼尽全力,用血肉之躯绑上炸药,硬生生地顶了上去,炸毁了水门桥。之后,美军生产了每个组件重达1.1吨的钢桥组件,动用大型运输机空投到美军阵地,仅用不到两天的时间又重新架起可以承载重机械部队通过的桥梁。最终,这场战役以我军牺牲巨大、美军艰难撤退告终。我们落后、贫穷,这场战役中,战士们用自己的鲜血,试图弥补着我们与美军相差了一个世纪的武器装备力量。也正是这赤裸裸的差距,不断告诫着每一个国人,落后就要挨打。

美军通过桥梁之后,看到的是早已经被活活冻成冰雕的中国志愿军。他们也不禁感慨:“只有中国的战士,才有这样顽强不屈的精神。”,而这个连队,最终只剩下了三个人,这个连队就是《长津湖》中的七连,他的名字叫“钢七连”。

无论是震撼的战斗场面,还是感人的催泪场面,这部影片都比第一部《长津湖》更多。《长津湖之水门桥》的主演吴京在谈到这部影片时表示,这部戏拍摄期间自己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苦时刻,拍摄期间每天都面临着难以想象的严寒和困难。也正是这样的环境,时刻刺激着我们,让我们时时刻刻谨记。抗美援朝时期,为了保护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我们的志愿军战士面临的是怎样寒冷的环境,又经受了多少残酷的考验。他说,每一位导演,每一个演员,都是带着最大的敬意完成这部电影的。”

《长津湖之水门桥》的总制片人曾言,这部影片着力还原最真实的现场作战情景,相比《长津湖》,我们投入了更沉重的情感,演绎了更深刻的故事。作为中国的电影人,我们希望可以在这个万家团圆、合家欢乐的日子里,用最震撼的方式,向中华儿女传递最强大的力量。

长津湖之战胜利了,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是一场牺牲巨大的惨胜,是我们志愿军用自己的鲜血,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用无比坚强的意志力去弥补我们与美军相差一个世纪的后勤和火力差距换来的。

今天,我国综合实力强大,歼20隐身战斗机列装多支空军部队;055驱逐舰攻防一体领先世界;山东舰滑跃式起飞排水量优异;“东风快递”使命必达;火箭军实力强大独步全球。

我们讲长津湖之战,讲抗美援朝精神,其实质就是提醒后人,在重视军队现代化的同时,更不能忘记志愿军战士那种勇敢无畏的精神和渴望祖国强大的强烈意愿。

演绎的是现实的刻画。如果说长津湖是这场战役的开篇,那在《长津湖之水门桥》中,我们将会见证所有战士的英勇无畏,看到更多的志愿军战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保家卫国做出的一切努力。《长津湖之水门桥》2022年2月1日全国首映,或许,这个特别的一天,走出影院,我们不光会在一片繁华中看到万家灯火,还可以看到我们的先辈们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万家团圆,而这一切是值得我们每个国人用一生去珍惜和守护的。

德军如何评价志愿军?德专家提出8个不可思议:突出化腐朽为神奇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被誉为“陆战之王”,但他们在与美国交手时,也纷纷以败退而告终。

反观朝鲜战争,美军武装到牙齿,但我国志愿军小米加步枪,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军。

抗美援朝胜利后,德军对志愿军的表现十分惊讶

他们经过仔细研究,发现志愿军有八大不可思议之处。

其中之一,便是志愿军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为何德国专家会给出这样的评价?志愿军到底神奇在哪里?恐怕真相会让国军听到流泪。

德国军事专家也救不了国军

20世纪20年代后期,蒋介石政府与德国关系密切。

当时,德国是西欧军事强国,蒋介石想从德国进口武装弹药,引进军事人才。

一方面是可以扫除国内军阀的势力,让他们为自己所用,而另一方面是消灭眼中钉肉中刺的共产党。

而德国政府为了扩军备战,也希望能够从中国获取战略原料,并将德国研究的新式武器和战略战术在中国的战场上进行检验。

于是,蒋介石与德军一拍即合。德国政府答应了蒋介石的要求,从1928年至1938年的10年间,陆续有五批德国军事顾问团到中国帮助蒋介石训练军队。

最多的一批的德国军事专家有一百多人,他们遍布在蒋介石军队中的各个部门。

这些德国军事专家中最受关注的是冯·赛克特。

他是一战后德国十万陆军的缔造者,也是二战德军之父。

1933年5月,他接过蒋介石的聘任,在年近古稀时来到中国,担任总顾问一职。

他将德国的武器军火及军事装备,大批运到中国,又将德国二战所必需的军事工业原料,从中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他的故土。

诚然,在他的帮助下,我国筹建了一批兵工厂能够生产步枪子弹,德式大炮和防毒面具等多种军火装备。

这些兵工厂为后来我国长期抗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

任职期间,冯·赛克特以自身经验训练国军部队,全力倾注国防军建设,组建了“模范师”,并向其他国军部队推广,试图改变国军整体涣散面貌。

他更是将德国生产的榴弹炮和高射炮引进中国,帮助国军组建了10个炮兵营,增强了国军炮兵的实力。

在将近一年的反共战争中,冯·赛克特以67岁的高龄,卖命地为蒋介石工作,不断地输送德国先进军事装备训练国军部队。

1935年,他因为精力耗尽疲劳过度积劳成疾,只能躺在病榻上指导国军军队建设工作。

这一年,蒋介石对他的工作十分满意,因为第五次围剿成功,共产党走上长征之路,让蒋介石喜笑颜开。

蒋介石以为,这是冯·赛克特训练军队有功,让国军部队能够在战场上战胜红军。但其实,冯·赛克特明白,德国军事专家也救不了国军。

这一次胜利完全是因为红军在战略上犯了一个小错误,让蒋介石产生了国军势力强盛的错觉。

其实,从冯·赛克特的改革措施中,我们就能看到,他早已洞察到国军的弊病:国军兵力分散,没有核心队伍,难以面对敌人的威胁,更别说还有个喜欢瞎指挥的蒋介石。

因此,冯赛克特的整顿措施之一,就是改革中央军,赶快组建一支小型核心武力部队,培训军官、扩编国防军。

但冯·赛克特终于明白,自己的努力救不了国军。因为蒋介石是一个非常重视个人军事权力的人,他非常讨厌将自己的指挥权转给别人。

所以,尽管请来了一众德国军事专家,但他们并不能直接参与军队核心领域的策划与指挥活动。

告别前,冯·赛克特叹了一口气说:“此次胜利很难说是胜利,因为红军主力并没有被消灭,委员长还需要调动起各方的异己力量,才能够实现统一中国。”

他以真知灼见再次提醒蒋介石,不要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要看清现实,但蒋介石听不进去。

事实证明,国军在战场上军心涣散,面对红军时节节败退,吃了许多败仗。

但是不少起义的国军部队,在整编成解放军士兵时却一改往常,屡屡斩获奇功

朝鲜战场中就有这样一支部队,他们的前身是起义国军,但编入志愿军部队后却一反常态。

这不得不让德国军事专家为之赞叹,再多的军事顾问都比不上红军,志愿军部队更是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志愿军部队化腐朽为神奇

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痛击美国侵略军,这份功劳既属于老部队和新部队,更属于原国民党起义部队。

战场上,许多由原国民党起义部队改编组成的部队,首次接受战场考验,就交出了合格的答卷,尤其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

这支部队是由国民党军第60军改编而来,军长曾泽生职位被保留,成为第50军首任军长。

1946年4月中旬,蒋介石命令曾泽生率60军赶往东北赴战。

此时,蒋介石仍然没有改掉旧毛病,就如冯·赛克特所说的那样,将兵力分散作战并且喜欢乱指挥。

在蒋介石的安排下,60军分三路作战,而且兵力分布过于散乱,很容易被解放军一口一个的吃掉。

此时,曾泽生就已经对兵力分散提出过异议,但蒋介石不听劝阻,执意孤行,将60军一拆为三。

在蒋介石强硬指挥下,队伍内部的不合也让60军上下受气。

作为军长,曾泽生也敏锐地观察到官兵的厌战情绪。

有士兵对现状忍无可忍,向曾泽生发牢骚说:“这些年在国军部队中受的气太多了,排挤、歧视、监视、装备坏、待遇低、还要送死打头阵……赏是他们领,过是我们背,这样的窝囊气早就受够了!”

其实,这不仅是士兵们的心声,更是曾泽生的心里话。

他挣扎过后,决定带着整个部队投奔解放军,弃暗投明。

1948年10月17日,国民党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

1949年1月2日,起义国军60军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

此后,这些起义国军经过整训通过了考验,一反往日常态,英勇抗战,表现突出。

1950年10月,毛主席决定抗美援朝保卫家乡,第50军正式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军长仍由曾泽生担任。

入朝后,50军参加了四次战役,接过防御任务和修建机场任务。

朝鲜停战后,该军还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

在第四次战役中,第50军更是临危受命,在汉江南岸坚守防御作战24个昼夜。这一场战役,让50军脱颖而出,打出了名声,首长彭德怀都为之震撼。

要知道,在参加第四次战役前,50军已经连续参加三次战役,没有休整。

但是在接到战斗任务时,士兵们纷纷斗志昂扬,表示一定坚决完成任务。

当时,50军一线兵力不满员,部队粮食和弹药供应十分困难,工程器械也异常缺乏。

时间紧,任务重,气候寒冷……在种种恶劣条件下,50军战士们以昂扬的斗志开始构筑野战工事,准备迎战美军。

1951年1月27日至2月28日,近一个月的时间,美军在坦克、飞机的支援下,发动无数次进攻,都被第50军打退。

第50军圆满完成了汉江南岸的防御任务,有力地配合了志愿军主力的反突击作战。

对此,彭德怀首长赞叹不已。他通令表彰第50军全体指战员说:“你们数日鏖战坚守阵地,反复争夺,表现英勇,你们用行动证明了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你们的战绩鼓舞了全军,特通令表扬!”

其实在朝鲜战场上,像第50军一样由原国民党起义部队改编而成的志愿军,英勇作战,表现突出的还有很多。

例如,志愿军第36军、第37军都是原来国民党绥远起义部队改编而来,他们也在朝鲜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因此,许多德国军事专家纷纷感叹说,志愿军转化部队的能力令人惊叹,可谓是化腐朽为神奇。

把国民党第60军变成人民解放军第50军,并不是改个名字这么简单。

整顿成军的背后,是解放军军魂对国民党的彻底改造,是一次脱胎换骨,焕然一新的重生。

第50军整顿成军的背后

1949年1月2日,吉林九台三万多军人聚集在小镇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在此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正式诞生。

曾泽生上台,带领全军官兵宣誓:“从此,这支部队就效忠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了。”

但从国军部队到解放军,并不是起义投诚、更换旗帜就能了事,更要经过千锤百炼形成解放军的军魂。

编入解放军部队后,如何改变国军以往的不良风气,把起义部队变成钢军劲旅是一大难题。

蒋介石虽然重视军队,但他只关注如何夺取掌握军权,他根本不考虑如何建设军队。

因此,很多地方军队尽管被编入国民党军队多年,还是被当作杂牌军看待,造成国军内部各搞一套,谁都不服谁。

起义国军50军内部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方面,干部队伍中不少人还保留着旧观念,以国民党为正统,蒋介石为统帅。

而另一方面,50军当中的士兵原先都是滇军,文化水平低,不懂什么是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混迹战场的老兵油子,很难管教。

对此,中共中央决定,让原起义部队50军在军政大学实行彻底改造,通过上课和讨论,改变他们的思想,让他们真正成为人民军队。

谁知,解放军干部只用了一节课,就让所有不服管教的50军士兵们激情澎湃,团结一心。

负责改造起义部队的干部,并没有从蒋介石和毛主席讲起,而是首先让他们讲在国军部队中看到的腐败现象,这打开了士兵们的话匣子。

他们纷纷控诉自己看到的腐败现象,吃空饷、乱打人、军官杀害士兵……各种等级压迫事件,让他们失声痛哭。

更有人激动地站起来,找到原先欺负过自己的国军军官,当众对他们进行批斗。

一开始,曾泽生对自己的尴尬地位也很不适应。他甚至想过让出兵权,做一个普通的士兵加入解放军。

但当时的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周保中明白,曾泽生本性并非如此,他只是在国军中身不由己,于是他多次劝解曾泽生。

周保中说:“旧军官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我们都曾经当过。解放军部队中,有许多高级将领都是旧军官出身,比如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等等”

“甚至,毛主席当年也加入过湖南新军,但是在共产党的部队中,我们有一句话:革命不分先后。”

他的一番话打动了曾泽生。

此刻,他不仅在行动上弃暗投明,更在心理上脱胎换骨。

曾泽生明白,自己未来的目标就是带领50军的起义官兵,走上一条新的强军之路。

九台镇周边老百姓一开始很惧怕这支队伍,他们想起了当年国军进入自己家杀猪抢鸡的种种场面。

但后来50军的表现让他们刮目相看。

他们纷纷称赞:“这个军能打仗了,像个解放军的队伍了”。

经过近三个月的改造,起义国军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第50军也用他们在朝鲜战场的英勇战绩证明了,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人民军队。

德国军事专家有着多年的作战经验和最先进的武器,但他们训练后的国军依然军纪涣散,屡屡败绩。

而加入解放军后,他们自觉抗战团结一心,在各种艰苦条件下依然打出赫赫战绩。这背后的原因,说出来很简单,那就是“平等”。

蒋介石为了建设国军请来最优秀的德国军事顾问,引进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却始终不肯放弃自己的特权。

共产党部队中,无论是首长还是司令员,都与士兵打成一片,人人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

即便是对待战俘,共产党部队同样以平等的态度对待。

这种平等,在战争年代很难做到。

所以,原国民党起义部队一改往常的旧毛病,在人人平等的观念下被感化,从而整顿成军,拥有解放军的军魂。

结语

德国专家认为志愿军不可思议,在改造部队上有神力,但其实所谓的神力不过是以人人平等的观念与行动感化了旧部队。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能分清谁一心为民,救万民于水火之间。谁压迫百姓,只为满足自己的特权。

在改造后,起义国军不再是为了蒋介石的利益而战,而是为了自身。

他们的奋斗与牺牲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所以才斗志昂扬一往无前。

参考资料

[1]郝在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整训成军记[J].现代阅读,2022(8):46-48

[2]郭辉著. 四野战事珍闻全记录[M].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5.01.

[3]魏秀春编著.中外文化交流史轶闻趣事[M].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